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奋力推进新征程上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家发改委   2023-07-01 15:11
浏览量:1 | | |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举措,还是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行动。当前,碳排放主要源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战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作出了科学谋划,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我国新能源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能源行业有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实现了由小到大到强、由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体系,截至2022年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总装机规模分别达到约3.65亿千瓦、3.93亿千瓦、4100万千瓦,多年位居世界首位,风电光伏全年发电量首次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具备完备的全产业链体系,国际竞争优势凸显,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建设成本持续下降,有力支撑我国新能源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了“水风光一体化”“建筑+光伏”“交通+光伏”“生态治理+光伏”等新模式新业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能源问题趋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日益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尤其是受乌克兰危机影响,能源安全的战略地位与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各国一致行动。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大宣示后,又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作出部署安排。面对新的历史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意义重大,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的有效举措,更是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把握引领能源革命与科技产业变革前沿的重要选择。

  把握历史大势,新能源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新能源肩负着重大的时代责任与光荣的历史使命,前景广阔,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一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考虑因素多。新能源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多种约束、多重目标,首要任务是坚持以立为先,实现快立、早立、大立,立住、立稳、立好,确保对传统化石能源的稳定可靠、经济高效替代。二是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发展仍面临不少堵点难点痛点,如用地制约愈发凸显,传统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接网消纳适应性不足,“放管服”改革有待深化等。三是各国日益重视新能源的战略价值,纷纷加大投入,新能源领域的主导权之争日趋激烈,新的技术路线可能异军突起,现有主流技术路线面临被弯道超车的风险。

  二、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新能源在今后不同发展阶段不仅要面临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要面临短期产生的新问题。我们决不能畏难不前,必须直面各类问题尤其是突出问题、主要矛盾,不断找到解决思路与解决办法,打通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堵点。

  充分挖掘各类空间资源潜力,满足新能源发展用地需求。新能源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用地需求高,随着“三区三线”管控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空间资源约束愈发明显,发展新能源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可利用空间的潜力。一是尽可能在不与其他生产活动争地的基础上利用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未利用地,尤其要加快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二是在不影响原有空间用途的基础上开展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如建筑屋顶、交通设施及其沿线等,实现“建筑+光伏”“交通+光伏”等复合模式的综合效益。三是坚持陆海并举,既要在陆地寻找空间,也要向海上拓展空间,支持发展海上风电,鼓励开展海上光伏,打造“风光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新能源高水平消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及电力可靠供应。新能源出力存在不确定性,调节能力弱,传统电力系统难以适应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发展,亟待加快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打造电力系统新模式新形态新场景。一是提高灵活调节能力,积极支持抽水蓄能建设、水电扩机、煤电灵活性改造,因地制宜配置新型储能及储热型光热。二是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提升新能源出力预测精准性,实现电力系统的可观可测可控,优化电网运行安排,逐步实现源网荷储“多向互动”。三是鼓励开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微电网、源网荷储等项目建设,打造正常情况下自我平衡、紧急情况下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的运营新业态,积极探索应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力争实现跨省跨区通道高比例输送新能源电量。

  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新能源开发建设流程。新能源开发建设过程各环节,涉及部门、办理手续较多,往往周期较长。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管理、缩短审批周期。一是优化政府服务,提高项目手续办理效率。建立集中审批绿色通道,制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企业承诺事项清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微电网、源网荷储、多能互补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二是提升电网企业的接网服务水平,及时优化电网规划建设方案和投资计划安排,从改善内部接网流程入手,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确保网源协调发展。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实现能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动审批。

  三、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协调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新能源影响面广,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就新能源谈新能源,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正确处理好各类关系。

  处理好与能源安全供应的关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着眼当下与长远,兼顾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与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加快提升装机规模,保持高水平消纳,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满足能源“量”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快技术进步与突破,持续降本增效,努力实现对传统能源的稳定可靠、经济高效替代,满足能源“质”的需求。

  处理好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新能源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有效手段,既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一举两得。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可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如光伏治沙、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实现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处理好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关系,确保实现综合效益。新能源兼容性强,能够与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紧密融合,但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必须根据不同场景的特点与要求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在确保安全且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增效。如建筑光伏必须维持建筑结构安全、消防安全等,确保建了光伏以后,既住得安心,又保持美观。

  四、立足基本国情,科学有序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不能脱离实际。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没有成功案例可复制,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我们决不能盲目照搬他国发展模式,必须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客观条件,科学有序推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具体实际、满足我国发展需要的特色道路。

  把握好能源结构转型的节奏与力度,推动新能源和煤炭优化组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现有技术条件下,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的可靠供应,新能源尚难以独担重任,仍需依靠传统电源的支撑能力与调节作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电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承担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重要作用,需要加快开展灵活性改造,提升灵活调节能力,实现由主体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现阶段新能源与煤电应合作共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特点与优势,获得整体效益最大化。

  把握好能源资源与负荷需求逆向地理分布的特点,推动新能源合理布局。我国能源资源、闲置土地资源大多位于西部地区,而负荷需求大多位于中东部地区。这决定了新能源必须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思路。一是积极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推进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尤其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依托西南水电基地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并利用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输送至中东部地区消纳,满足中东部地区能源需求。二是为解决大规模远距离电力输送带来的经济性、安全性、低效率等难题,也要充分挖掘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尤其是规范有序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组织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五、坚持市场主导,高质高效推进新能源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非凡成绩,政府引导作用固然重要,但市场机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功不可没。进一步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在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

  引导理性投资和促进技术进步。新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链条长、环节多、辅料种类广,为维持产业链供需平衡、价格合理、协同发展,必须引导市场主体根据供需关系与价格信号理性开展投资决策。同时,新能源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激励市场主体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提质降本增效方面下功夫,推进新的技术路线加速商业化、产业化,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整体进步。

  进一步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当前,各类社会主体正广泛参与新能源开发,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胆开展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拓宽应用场景、丰富开发模式,实现新能源更大范围、更多场景的应用。建立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的多元并网机制,鼓励开发企业自主决策,采用新增灵活调节能力的方式增加电力系统消纳能力,提高新能源装机规模。组织开展绿电绿证交易,更好体现新能源绿色环境属性价值,营造用户主动消费绿电绿证的共识,以用户侧需求带动新能源的投资热情。

  开创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共赢局面。新能源产业上游制造业市场形势变化快、技术更新迭代快,下游发电具有长周期、重资产的属性。目前,民营企业大多聚集在上游制造业,可以发挥决策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国有企业大多聚集在下游发电,可以发挥经营稳定、具有长期持有重资产能力的优势。鼓励市场主体依法依规探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实现优势互补,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

  六、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谁能在科技创新中占领“制高点”,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新能源必须牢牢抓住技术水平这个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既要做大装机规模、实现“量”的提升,也要推进技术进步、加速“质”的飞跃。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持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技术革命,必须面向新能源的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聚焦关键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加大人财物投入,“补短板、锻长板”,集中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做好一批基础性前沿技术的储备,力争实现技术自立自强以及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制度,营造各方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快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大布局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利用好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鼓励高等院校开展“产教学研用”一体化,强化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机制,激励各方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技术创新。

  加大先进技术规模化应用,尽快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新能源开发市场需求强劲,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有利的契机,要积极支持新能源开发企业优先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尤其是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应明确相关先进技术指标。组织开展新能源先进技术试点示范,增加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规模,以应用经验带动技术改进,以规模效应带动成本下降,尽快实现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

  (作者: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执笔人:林城,原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