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6-19
秀美富饶大湖经济区呼之欲出
来源:两型办   2015-01-28 11:52
浏览量:1 | | | |

年初,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主任谢建辉对《规划》做了解读;相关部门领导还与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负责人一起,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成为我省加速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释放“一部一带”开放优势的新引擎。

  一个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呼之欲出。

  落后的“鱼米之乡”迎来发展机遇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亚洲最大内陆湿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突出,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

  千百年来,湖区人民靠水吃水。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该地区从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变成发展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于洞庭湖区发展高度关注。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洞庭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与修复。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作出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决策部署。2012年,省政府先后委托国经中心、长江水利委、中国水科院等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水情变化、湖控工程等重大问题开展“1+9”专题研究,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与湖北省共同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及水利、农业、生态、环保等10大专项规划。2013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纳入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年度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国家发改委据此专门赴洞庭湖区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在征求湘鄂两省和国务院33个部门及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报国务院。《规划》获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区发展的特殊关怀和殷切希望,在洞庭湖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湖区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规划》范围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规划区2013年末常住人口2200万,地区生产总值7152亿元。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规划》“含金量”高,涉及水利工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支撑和民生改善等各类综合和单体项目超过600个,对于生态补偿、大江大河流域治理、蓄滞洪区补偿等明确鼓励先行先试。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到2020年湖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

  《规划》明确提出,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加快解决血吸虫病、城乡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把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在建设中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富民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四项原则。

  《规划》秉承主体功能区理念,依据区域总体战略定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以及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三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生态涵养带、集约开发区四大类型地区,各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9%、51.6%、26.5%和9.1%。

  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跨越的步骤,力争到2020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将洞庭湖地区建设成为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再现“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宏伟篇章。

  围绕这些目标,《规划》相应设置了生态、经济、民生三大类19项指标,力争到2020年,湖区枯水期生态水域面积恢复到约2000平方公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5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000和15800元,湖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降低到0.1%以下。

  修复水域生态 建设宜居家园 2020年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标准

  《规划》从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支撑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

  水域生态修复,重点是维持湖泊生态水域、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到2020年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标准,湖区形成“自排、调蓄、电排”相结合的治涝体系,全面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6%以上。

  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到2020年,湖区力争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

  宜居家园建设,重点是建设湖乡特色城镇、建设绿色生态乡村、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到2020年,湖区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民生事业改善,重点是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到2015年,基本解决湖区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实现县城及以上地表水供给全覆盖,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基础设施支撑,重点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能源保障、建设“数字洞庭”。

  实施5大体制机制创新。《规划》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从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农惠农富农长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投融资机制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将洞庭湖及北“四河”、南“四水”纳入国家河湖重点治理范围,依法适时开展排污费改环境保护税试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投资分摊比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蓄滞洪区防洪补偿机制,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建立生态经济区绿色政绩考评体系等等。

  “511”助推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系列工程,我省将强化规划统筹,加强生态经济区规划与长江经济带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将贯彻落实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作为湖区市县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

  强化政策支撑。省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

  强化项目推动。重点谋划好、实施好湖区亟需的、对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够着手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省发改委已初步建立“511”重大项目库:涉及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民生5大类,生态修复、城乡清洁提质、综合交通、江湖调节、能源保障、园区提质、产业升级、城乡提质和特色城镇建设、安全饮水与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大工程,共包括100个重点项目。

  强化工作责任,省里还将出台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职责分工,把政策、项目、资金和先行先试等落地责任逐条逐项地分解到各部门和湖区三市。

  目前,岳阳已提出开展“十大工程、千个项目、万亿投资”的规划实施行动,以项目来促投资,引投资;常德拿出了《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在交通建设、水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提出具体目标;益阳也将迅速启动《规划实施方案》,把《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具体目标任务。